当通缉令刷屏时,我们该注意什么?
最近朋友圈突然被各种"网络逃犯信息"刷屏,那些模糊的监控截图配上红色加粗的悬赏金额,总让人心里咯噔一下。说实话,第一次在小区业主群看到逃犯信息时,我连倒垃圾都要拉上室友壮胆。
这些年在人脸识别技术加持下,越来越多的在逃人员通过社交网络被曝光。去年杭州那个杀害女友后潜逃12年的厨师,就是被网友通过短视频平台认出来的。当时他正在直播做菜,有观众觉得眼熟,比对通缉令后果断报警。
识别在逃人员的三个关键点
1. 特殊身体特征最可靠。比如某起故意伤害案的通缉犯左眉有月牙形疤痕,这个比单纯看五官更容易辨认。有次我在便利店遇到个顾客,他虎口处的蝎子纹身和通缉照片完全吻合。
2. 反常行为模式值得警惕。见过最戏剧性的案例是,逃犯因为总躲着监控摄像头反而暴露了——正常人谁会在超市里专门走监控死角啊?
3. 口音与证件矛盾也很可疑。去年广州火车站有位"成功人士"持东北身份证却说闽南话,民警细查发现是冒用他人身份的诈骗犯。
遇到疑似人员怎么办?
110接线员王姐告诉我,最有效的举报要包含时间精确到分钟、地点具体到门牌号。有次群众只说"在万达广场附近",等民警赶到嫌疑人早没影了。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像杭州那位网友那样先拍段视频。但千万别学影视剧里跟踪盯梢,去年就有热心市民因为跟得太近被打伤。安全距离很重要,记住我们不是漫威 superhero。
现在各地公安局都开通了微信小程序举报通道,上传照片会自动比对逃犯数据库。有次我试拍路边醉汉,三分钟后就收到"非在逃人员"的智能回复,这效率比小时候看的《重案六组》还科幻。
那些意想不到的抓捕现场
最离奇的当属某逃犯在王者荣耀战队赛里暴露行踪——他总在凌晨三点上线,队友发现这个作息和通缉犯的夜班工作完全吻合。更绝的是他游戏ID叫"跑路专家",这算不算自投罗网?
还有个诈骗犯在相亲网站栽了跟头。他盗用他人照片包装成海归精英,没想到匹配到的女网友正好是被盗照片本人的闺蜜。现在想想,大数据时代当逃犯可能比考公务员还难。
下次再看到通缉信息,不妨多留意几眼。说不定你随手拍的街景,就能帮某个家庭结束长达数年的煎熬。当然,如果认错了也别尴尬,就当是为社会治安做贡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