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户籍档案成为破案关键
老张在派出所干了二十多年户籍警,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整理的户籍底册会成为破获连环盗窃案的关键。去年夏天,城东区接连发生多起入室盗窃案,嫌疑人反侦察意识极强,现场几乎没留下任何痕迹。
专案组调取监控时发现一个奇怪现象:每起案件发生前,总有个穿蓝色工装的男人在小区里转悠。但由于监控角度问题,始终看不清正脸。就在案件陷入僵局时,刑警队长突然想到:"查查这几个小区的暂住人口登记!"
纸质档案里的蛛丝马迹
在堆积如山的档案柜里,民警发现有个叫王强的水电工,在三个月内先后为五个案发小区做过维修。更可疑的是,他留的身份证号前几位与案发时间完全吻合——每次案发前三天必定会出现在小区物业的报修记录里。
"这人绝对有问题!"老张指着户籍系统里的备注栏说。原来王强早年因盗窃被判刑的前科记录,就静静地躺在婚姻状况变更的备注里。这个发现让案件侦破取得重大突破,警方顺藤摸瓜,最终在销赃现场人赃俱获。
数字时代的双刃剑
现在很多地方推行电子户籍,但基层民警都知道,纸质档案里藏着很多系统里没有的"宝藏"。去年破获的拐卖儿童案中,就是靠九十年代的出生医学证明存根找到了被拐孩子的真实年龄,为DNA比对缩小了范围。
不过户籍信息的使用也有严格限制。记得有次办案,新来的辅警擅自把嫌疑人全家户籍打印出来贴在公告栏,结果被投诉侵犯隐私。所长在会上强调:"户籍信息是剑鞘里的宝剑,该出鞘时不含糊,但绝不能乱挥。"
小窗口里的大数据
最让我感慨的是前年那个电信诈骗案。骗子冒充受害人儿子要钱,老人跑到派出所非要查"儿子"的新手机号。户籍警多问了一句:"您儿子不是上周刚办过居住证吗?"结果系统显示这个号码根本不在其子名下,及时阻止了老人汇款。
你看,这小小的户籍窗口,装的不仅是纸张和数据,更是守护千家万户的盾牌。有时候破案不需要高科技,可能就是档案室里那本泛黄的登记簿,或者民警随口问的那句"您家孩子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