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数据成为侦探
记得上周和闺蜜喝奶茶时,她突然神秘兮兮地凑过来:"你知道吗?我表哥在公安局工作,说现在抓逃犯都不用满大街贴通缉令了!"她晃着手机,"喏,就靠这个。"我看着她屏幕上闪烁的人脸识别APP,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们每天都在见证着刑侦技术的革命。
以前看港片里警察追逃犯,总要翻遍档案室发黄的纸质资料。现在可不一样了,大数据就像个不知疲倦的超级侦探,7×24小时扫描着城市的每个角落。上次去火车站接人,就亲眼目睹了安检口的动态人脸识别系统如何在一秒内完成千万级数据库比对,那效率简直让人想起科幻片里的场景。
天网下的"数字脚印"
老同学王警官有次开玩笑说:"现在逃犯最怕的不是警察,是支付宝。"这话还真不夸张。从外卖订单到共享单车轨迹,从酒店入住到快递收发,每个人都在网络空间留下密密麻麻的数字脚印。有次他们追查一个潜逃三年的嫌疑人,就是通过分析他给老家充话费的记录锁定了位置。
最神奇的是关系网络分析技术。有起案件里,逃犯本人完全断网,但系统通过分析他表弟的社交圈子,硬是找到了突破口。"就像拼乐高,"王警官比划着,"把零散的数据块拼起来,逃犯的社会关系图就慢慢浮现了。"
当AI成为新警员
上个月去警营开放日,最让我震撼的是那个叫"犯罪预测系统"的黑科技。它能根据历史案件数据,预测某个区域未来48小时的发案概率。民警小哥介绍说,这就像天气预报,只不过预报的是犯罪"天气"。
不过技术再先进,也离不开人的智慧。记得有次聊天,李队长说起他们追捕一个反侦查意识极强的逃犯:"那家伙把手机卡藏在快递包裹里转移,每三天换次落脚点。"但专案组通过分析快递单号间的关联性,还是找到了规律。"机器给出线索,人来做判断,这才是最佳组合。"他总结道。
回家路上经过广场,看到LED屏上滚动播放的"智慧公安"宣传片。突然想起电影《全民目击》里的台词:"现在这座城市里,每个人都是见证者。"只不过在这个算法时代,见证者变成了无数个不会疲倦的电子眼,和那些在数据海洋里淘金的"数字侦探"们。